本次展览以周光倬跨越2946公里行程的滇西南调查路线和时间为主轴,以其在历时一年调查中拍摄的图片为主要内容,分为前言、昆明筹备、挺进大理、保山调研、途经德宏、临沧勘界、民国普洱、版纳见闻 、古道回昆、后记,以及地理学家周光倬京师求学和教书育人、结缘版纳等十二个部分,反映了86年前的腾冲、保山、临沧、孟连、景迈、勐海、景洪、普洱等滇缅边境的山川地形、自然植被、风土人情、民族服饰、建筑风貌、社会经济和社会风貌。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周光倬的一些日记、手绘地图、文章和信件等,在欣赏边境风貌的同时可了解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艰难岁月中的家国情怀。

项目背景:西双版纳是植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拥有中国本土植物 10%以上的种类。在“零灭绝”计划中,在西双版纳地区开展以小学生为主的环境教育项目,是实现保护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零灭绝”计划旨在通过运用完全的“保护工具箱”, 探讨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这将成为版纳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项目,并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样板。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的带领下,集合植物园多个部门的力量,计划在大勐龙地区的小街中心小学和景洪第二中学实施环境教育项目。活动计划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在大勐龙龙山地区进行物种回归。通过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零灭绝”计划已经确定了67种待回归的植物。将联合科普旅游部、园林园艺部和经济推广站,在版纳植物园中对待回归植物进行育种和栽培,并在合适的时间移栽至大勐龙龙山。同时在小街中心小学建设以环境教育为目的的小型苗圃,将植物回归与环境教育活动相结合,使当地人参与到“零灭绝”计划中。2)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版纳植物园计划在所合作的学校中开展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环境教育活动,通过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在学校中建立兴趣小组,开展更加深入的科普活动,使其成为一种榜样的力量,来影响身边更多的学生。3)进行活动效果评估。一个项目离不开科学的评估。为了更客观地了解环境教育项目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对其开展活动效果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环境态度的改善等,都将成为效果评估的关键因素。 活动形式:面向全体四年级学生进行讲座,通过不同的方面来介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在四年级学生中建立一支约30人的自然观察俱乐部,引导其成员进行自然探索,并开展一系列培养其合作意识的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作文或绘画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活动频率为每个月举办一次,具体日期提前一周确定。
版纳植物园主要负责环境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展和评估。校方主要负责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维持现场秩序。
活动总结:目前,我们已经面向小街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5次讲座,开展了6次自然观察俱乐部活动。建设了一个自然科普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