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以周光倬跨越2946公里行程的滇西南调查路线和时间为主轴,以其在历时一年调查中拍摄的图片为主要内容,分为前言、昆明筹备、挺进大理、保山调研、途经德宏、临沧勘界、民国普洱、版纳见闻 、古道回昆、后记,以及地理学家周光倬京师求学和教书育人、结缘版纳等十二个部分,反映了86年前的腾冲、保山、临沧、孟连、景迈、勐海、景洪、普洱等滇缅边境的山川地形、自然植被、风土人情、民族服饰、建筑风貌、社会经济和社会风貌。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周光倬的一些日记、手绘地图、文章和信件等,在欣赏边境风貌的同时可了解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艰难岁月中的家国情怀。
秋海棠科(Begoniaceae)植物隶属于葫芦目,包括产自夏威夷的单种属-夏威夷秋海棠属(Hillebrandia)和多样性极强的秋海棠属(Begonia)。秋海棠属为维管植物第六大属,约1930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亚洲及延伸至大洋洲的部分岛屿,其中非洲约170种、美洲约760种、亚洲及其附近地区约1000种,其中中国、东南亚地区尤其婆罗洲、巴西东部、墨西哥等地是秋海棠属的几个分布中心。中国是秋海棠属植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约204种,其中云南分布的种类超过110种。该属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多样性强是分类学家研究的热点类群,且品种丰富、花叶兼赏、应用广泛极具园艺开发价值。
滇南秋海棠野外植株
2017年版纳植物园园林园艺部工作人员申健勇、郗厚诚等在普洱地区进行“西南-滇南地区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项目目标物种调查时,发现一未知的秋海棠属植物,引种回植物园苗圃栽培,2018年12月首次在版纳园开花、结果。植物引种与信息管理组王文广、申健勇和马兴达等在对苗圃秋海棠属植物清查、鉴定时发现其可能为一新种,该种在形态上与产自云南麻栗坡县的粉叶秋海棠(Begonia subhowii S. H. Huang)极为相似,但其生花茎、叶柄和花序梗及子房上有红色的细条纹,且茎和叶柄上有极短的贴伏毛,叶片宽卵形,13–22.5 × 10–16 cm,苞片小,蒴果的长翅更长,可明显区别于后者。通过查阅中国及周边国家的秋海棠属文献和相近种模式标本对比,最终确认该物种为一新种,命名为滇南秋海棠(Begonia austroyunnanensis W.G. Wang, H.C. Xi & J.Y. Shen),并以Begonia austroyunnanensis, a new species of Begonia (Begoniaceae) from Yunnan, China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Taiwania上。
滇南秋海棠花朵
滇南秋海棠果子
目前,滇南秋海棠在野外仅发现一个居群,数量少于100株,且分布点不在保护区内,生长在农田附近,野外生境受到严重的人为活动干扰。根据IUCN的濒危等级评估标准,暂时评估该新种濒危等级为极危CR(B1ac(i))。该种急需加强保护,并对周边地区进行更详细的野外调查,以期有更多的野外居群被发现。(文章作者:王文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