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中心
环教
中心
  • 主页
  • 专类园区
    • 植物园区
    • 大美植物
  • 科普场馆
    • 研究中心与野外台站
    • 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博物馆
    • 环境教育中心
    • 园史馆与蔡希陶纪念馆
  • 科学探索
    • 植物科学
    • 生态学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专家视角
    • 民族植物文化
    • 夜话科学
  • 科普活动
    • 经典活动
    • 特别活动
    • 社区活动
    • 专业培训
    • 罗梭江论坛
    • 公众科学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环境教育中心
logo_mobile
吃素的大熊猫为什么还那么肥? 关闭 返回上一级  
        本次展览以周光倬跨越2946公里行程的滇西南调查路线和时间为主轴,以其在历时一年调查中拍摄的图片为主要内容,分为前言、昆明筹备、挺进大理、保山调研、途经德宏、临沧勘界、民国普洱、版纳见闻 、古道回昆、后记,以及地理学家周光倬京师求学和教书育人、结缘版纳等十二个部分,反映了86年前的腾冲、保山、临沧、孟连、景迈、勐海、景洪、普洱等滇缅边境的山川地形、自然植被、风土人情、民族服饰、建筑风貌、社会经济和社会风貌。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周光倬的一些日记、手绘地图、文章和信件等,在欣赏边境风貌的同时可了解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艰难岁月中的家国情怀。

红外热成像分析发现,大熊猫能量代谢率极低

【竹子的营养与大熊猫的体温】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濒危动物,中国的国宝,黑白相间,胖乎乎的,憨态可掬,备受世人喜爱。然虽说是国宝,但大熊猫对于人类而言,实在还是一种新新生物,即便是科学家也了解不多。在古代,大熊猫生活于山区,并不为外人所知。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在四川采集了一个熊猫标本,大熊猫方才从新进入人类视野。

从生物学家的视角看,大熊猫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动物。大熊猫本质上是熊,基本以肉食为生,灰熊棕熊等都是吃肉的,但唯独大熊猫吃竹子过活。既然以素食为生,那么大熊猫的肠道,以及生理有没有什么特化的适应呢?研究发现,大熊猫的肠道并没像食草的牛马那样,出现专门消化纤维的胃和肠道细菌,而是保持了食肉动物的肠胃,好似帝王生在百姓家一样。野生大熊猫几乎全部以竹子为食,食肉场面极为少见。此外,竹子不仅难以消化,而且能量很低,大熊猫的生活可谓异常很苦,只能通过不断吃竹子来补充能量。




四种黑白相间的动物(斑马、大熊猫、奶牛和斑点狗)体表温度差异(via Science)

如此这般,那么大熊猫是如何应对食素的生活呢?北京动物所和北京动物园最近发表一篇Science文章,利用红外热成像相机,对比研究大熊猫的代谢能力。测定发现,大熊猫的能量代谢几乎与树懒相当。一只体重90公斤的大熊猫代谢能力还不足通体重壮汉的一半。大熊猫体表温度与同样黑白相间的斑马,奶牛和斑点狗相比,也要低很多。大熊猫的代谢速率异常低。

为何大熊猫代谢会这么低呢?首先大熊猫很懒,经常一动不动,行动迟缓。野外GPS跟踪发现,大熊猫大半天的时间都在休息,平均每小时约移动20m。大熊猫的低代谢还与它较低的甲状腺水平有关系。科学家还发现,大熊猫基因组中一个调控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关键基因(DUOX2)发生了突变。早先在人和小鼠中发现,这个基因突变会该导致其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许正是这个基因的突变,使大熊猫变懒了。

在几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保温的皮毛,慵懒的行为和甲状腺相关基因组的改变等多个因子,导致了大熊猫能够适应专性食竹的艰苦生活环境。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奇葩的动物之一。(刘光裕)

参考资料:北动新闻报道 http://www.ioz.cas.cn/xwzx/kyjz/201507/t20150710_4390195.html
延伸阅读:食竹老熊的气候忧愁
Blog
+ 查看更多
您不需要任何编程基础就能做出功能强大效果出众的专业级网站您所要做的仅是选择网站模板输入图片文字以及鼠标拖拉拽......
最新博客
+ 查看更多
  • 大蘑菇-玉尖甩
    巨大口蘑:西双版纳最大的蘑菇
    发布日期:2022-08-25
  • 蚕蛾-王丽兰
    大尾大蚕蛾
    发布日期:2022-08-25
好物推荐
+ 查看更多
1-14
3-1
15
3-2
2-5
1-12
2-6
1-9
3-3
2-7
提供全园网络软硬件保障
1-13
© 2020 Blog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PC备000000000-1号
服务条款   隐私政策   法律申明
  • 展讯
  • 联系
  • 访问